自中共十二大起,歷次黨代會都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。30多年來,國際上“中國崩潰論”此起彼伏,但中國不僅沒有崩潰,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“新的發展階段”。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版圖上,社會主義中國以一種特殊方式崛起,這為解決人類問題帶來了至少以下十個方面的啟示。
【中美創新時報北京10月8日電】(記者 李志暉)即將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,將為中國未來發展規劃藍圖,推動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在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”旗幟下邁向現代化。
根據“兩個一百年”目標,到本世紀中葉,中國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10億級人口規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。這一規模超過當今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總和。
自中共十二大起,歷次黨代會都強調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。30多年來,國際上“中國崩潰論”此起彼伏,但中國不僅沒有崩潰,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“新的發展階段”。
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版圖上,社會主義中國以一種特殊方式崛起,這為解決人類問題帶來了至少以下十個方面的啟示。
其一,以人民為中心
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,給人民帶來實際利益,是政府的使命。
正在進行的反貧困決戰證明,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絕不是抽象玄奧的概念和政治口號。中國用30多年讓7億多人脫貧,并將在未來3年讓4000多萬人走出絕對貧困,這意味著每分鐘脫貧約20人。這項斗爭艱苦卓絕、史無前例。2013至2016年,有120多名中共黨員犧牲在反貧困斗爭中。
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,是國家的最基本任務。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要讓全體人民富裕起來,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:更好的教育、更穩定的工作、更滿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會保障、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、更舒適的居住條件、更優美的環境、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——這是13多億中國人民心所向。
因此,“以人民為中心”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環節。2016年底,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、垃圾分類等六件事。在最高層決策者看來,“這些都是大事,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,是重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”
其二,強大的執政黨
美國學者塞繆爾·亨廷頓研究發現,沒有政黨或只有許多弱小政黨的國家是最不穩定的。他特別承認中共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。
中共已成立96年,執政68年,擁有8900多萬名黨員,數量超過任何一個西歐國家人口,其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,而非某一部分人的利益。
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近日在《學習時報》上撰文指出,中共具有“強大的政治引領力、強大的民心感召力、強大的組織動員力、強大的自我革新力”,這是中共真正的力量所在。
中共正致力于建設世界上最強大而清廉的一個政黨。十八大以來,中共八項規定引領社風民風變革,打“老虎”、拍“蒼蠅”、立規矩,管黨治黨成效出乎國際社會預料。
人心向背決定執政合法性。世界知名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結果顯示,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滿意程度高。該中心2016年數據顯示,87%的中國民眾對本國經濟形勢感到樂觀,位列美國、英國、日本等16個國家之首。
當下,中共正帶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“中國夢”,并給出一張清晰的執政路線圖。“四個全面”戰略布局引起世界主流媒體廣泛解讀。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,全面深化改革、全面依法治國、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目標的舉措。
其三,集中力量辦大事
一些西方國家政府辦事常常受到掣肘,往往議而不決。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,政府能高效決策,并集中各種資源辦大事,如抗擊自然災害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、幫扶少數民族地區發展、防治污染等。
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量子研究、人工智能、超級計算機、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的“井噴”。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,時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鐵運營里程達9600多公里,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同等級高鐵線路的總和。
美國未來學家約翰·奈斯比特指出,中國的制度優勢有利于激發發展活力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。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·佩里發現,沒有其他國家能像中國那樣,既有長遠發展規劃又有短期發展目標。
中國決策者可以著眼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進行頂層設計,制定以十年、數十年乃至百年計的戰略規劃,比如提出“兩個一百年”目標、倡導建設“一帶一路”“世紀工程”、建設雄安新區“千年大計”以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。
其四,有質量和效率的民主
民主的要義是對人民負責。
在一些國家,權力互相牽制形成了僵局,利益集團用金錢影響選舉。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、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。看上去“很美”的民主不但沒有帶來良政善治,反而導致“黑天鵝”事件不斷發生。
從發展實踐看,中國式民主有較高的總體質量和效率。
在中國根本政治制度—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,人大代表的核心職責是要為人民造福謀利。人民代表廣泛性不斷凸顯。將于2018年開始履職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,一線工人、農民、專業技術人員等基層代表的比例要比上屆有所上升。
“有事好商量,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”是中國式民主的特質。以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大戰略的“十三五”規劃為例,規劃建議稿向各方征集超過2500條建議,反饋意見和建議吸收率達32.6%。這種民主科學的決策模式已成為中國發展的制度優勢。
當代中國繼承了選賢任能的政治傳統,建立了一種基于政績和民意、可稱為“選拔加選舉”的干部制度。官員政績評審包括發展經濟、創造就業、社會保障、環境保護等項目。經過競爭激烈的選拔選舉,有才干的官員得到晉升。走紅網絡的卡通視頻《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》對此作了生動展示。
其五,改革能力
中國面對的問題既有獨特的一面,卻往往也是人類的普遍問題:貧困、增長、公平、正義、幸福……
改革解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,成為中國奇跡的發動機。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掀起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,為實現民族復興再次加油。
差不多每個中國人都已從改革中獲益,其中包括出生于普通人家、在改革開放中接觸互聯網、如今已創造千萬就業崗位的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。2.8億農民離開土地,進城成了新型工人。正在推進的營改增,可謂中國最大規模的減稅行動,涉及近1600萬戶企業納稅人、1000萬自然人納稅人。
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認為,外界之所以認為中國今后發展勢頭強勁,是因為對中國政府的改革能力普遍看好。
近五年來,面對經濟新常態,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;產權保護、全面二孩、戶籍、醫藥、考試招生等改革紅利不斷釋放;中國政府自身大規模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增長,助推中國跨越“中等收入陷阱”。
中國的理念、制度和政策改革創新沒有止境,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方案。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,中國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變成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關鍵詞。
其六,原創性的市場經濟制度
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,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。中國既增強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發展活力,又鼓勵、支持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;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“決定性”作用,又要“更好”發揮政府作用。
這些被專家稱為“兩條腿走路”的原創性制度設計,反映了中國人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的傳統。
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教授、上海同華投資(集團)有限公司董事長史正富說,中國政府與市場、國家與社會共生互為的促進關系,超越了西方世界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狹隘經驗。
得益于這些制度安排,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“成績單”令人驚嘆。今年上半年,中國日均新登記企業達1.6萬家,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3.4%。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,網購、支付寶、共享單車,與國企制造運營的高鐵一道,成為中國經濟新風景線。
巨大的市場活力產生了“人才磁鐵”效應。僅去年就有43萬留學人員回國。浙江“80后”小伙斯康從法國歸國創業,參與創辦的公司已獲十余項專利。他說:“這是時代的機遇,必須要把握住。”
其七,保持社會穩定
發展是硬道理,穩定也是硬道理。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,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。
作為一個人口眾多、民族多樣、地域遼闊、發展尚不平衡的國家,中國實現了空前的社會穩定,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找準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。
與許多國家一樣,中國也面臨著改革帶來的社會關系和利益格局調整,但由于其能夠較好解決關系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,又著力引導民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、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,從而營造了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。
中國政府發揮就業的社會“穩定器”作用,僅去年城鎮新增就業就達1314萬人;努力增加居民收入,縮小發展中的貧富差距、城鄉差距、區域差距;初步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。中國官員日益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利益、化解矛盾、找到實現穩定的最大公約數。近年來,中國加強網絡社會管理,使擁有7.5億中國網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,為社會穩定提供網絡安全保障。
如今,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穩定的國家之一。讓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享有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,是中國為世界安全穩定作出的貢獻。
其八,構建命運共同體
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。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外部動蕩中收獲發展。
中國認為,“修昔底德陷阱”和“文明沖突”可以避免。從經貿到投資,從軍事到人文等重要領域,均可探討合作路徑。對于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,可通過密切溝通協調來解決。
中國提出共同、綜合、合作、可持續的安全觀,穩步推進“南海行為準則”的磋商進程,妥善解決印軍非法越界等問題,超越西方零和博弈理論,是和平發展的生動注腳。
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,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,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。在“逆全球化”思潮盛行的國際背景下,中國提出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把沿線數十個國家的發展聯系在一起。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,現有包括英、德等西方國家在內的57個創始成員國,自開張以來已批準了28個投資項目,發放貸款總額約30億美元。
中歐班列換擋提速,中巴、中蒙俄、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抓緊建設,中澳自貿協定成效顯著……中國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天地,也讓其他國家搭上了中國發展的列車。中國以實際行動構建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——這一理念已寫入聯合國多份決議。
其九,走自己的路
近代中國曾照搬西方模式,教訓十分慘痛:經濟一蹶不振,內戰頻仍,生靈涂炭。21世紀,此類悲劇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上演。
解決本國問題,只能在自己的大地上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和制度。
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平說,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美歐日經濟地位下降,社會矛盾日益尖銳,引發全球性經濟社會震蕩。而中國經濟不但沒有硬著陸,反而加強了國企的競爭能力和政府的調控能力。“這就動搖了西方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基本信念。”
今年6月,陳平等一批學者訪問美國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的主要智庫,“交流中,我們明顯感到美國精英目前彌漫的焦慮情緒。”
上海風險投資家李世默認為,中國發展成功的意義,“不在于向世界各國提供足以替代西方民主制的靈丹妙藥,而在于從實踐上證明了良政的模式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,各國都能找到適合本國的政治制度。”
其十,守住民族之魂
一個拋棄或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,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,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。
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卻沒有中斷。如今,中共扛起傳承弘揚中華文化、倡導發展先進文化的大旗,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
中華文明的生命力正被進一步激活。中國已推出一系列政策,加快建設文化自信。今年秋季學期,中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的語文教材中,傳統文化內容大大增加。
中國尊重文明多樣性,善于學習、借鑒、吸收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。
這種自信和包容,是中華文明的特征,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魅力,正為實現“中國夢”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。
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系資深研究員馬丁·雅克的兒子5歲起學習漢語,盡管困難重重,但學得“還不錯”。
“這門語言是中國的一個隱喻。”馬丁·雅克說,“可嘆我們西方人對中國還是太無知,我們必須理解中國的制度,理解中國的思維方式。”(據新華社)
1、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觀點,僅供大家學習參考;
2、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,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,請及時與本站聯系,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;
3、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,文明上網,依法守規,IP可查。
作者 相關信息
? 社會調查 ?
圖片新聞